黑龙江省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主要开展应用基础、战略高新技术、重点公益科学研究;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中试基地;拓展国内、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开展参与制定省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受省政府委托,承办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合作事宜。目前已形成学科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科研院所体系,在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前沿骨干作用。
全院下设高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学研究院、大庆分院、微生物研究所、原子能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自然与生态研究所、能源环境研究院。
拥有“湿地与区域生态保育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绿脓假单孢专业实验室”、“特种粘接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化工新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燃油燃煤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中心,参与发起组建了国家黑木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省化学、生物工程、微生物、自动化、能源环境、塑料工程、湿地生态多样性学会的主办单位,出版发行《化学与粘合》、《自动化技术与应用》、《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生物技术》和《黑龙江科学》等科技期刊。
坚持以储备和培养人才为支撑点,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人才体系。围绕学科规划储备和培养人才,建成以院督导研究委员会为指导,院学部委员为核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为骨干,青年科技人员为生力军的人才队伍,为全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坚持以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为切入点,调整优化科研布局。在催化反应工程、精细化学工程、有机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微生物学、微生物药物学、核探测技术及核电子学、辐射物理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植物学、生态学、园林植物学、能源化学、功能复合材料、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建院以来共获得科技成果近3000余项,取得专利370余项、发表论文6000余篇,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8项。
坚持以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发展为落脚点,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落地龙江。在技术转化、成果推广以及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批优质高效的院地、院企产学研联合体。在全省开创性实施“先期无偿转化”机制并开展“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的“三走”实践活动,形成“院地企”合作推动成果转化新模式,先后与哈尔滨、牡丹江、双鸭山、大兴安岭、七台河等省内多地联合开展院地合作,与“哈药集团”、“恒丰集团”等百余家企业签订了科技协议,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快了科技成果在龙江落地转化的步伐。与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助力龙江经济发展。秉持开放办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坚持以“开放办院”方针为助力点,不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院秉承“借船出海”理念,吸纳国际最新创新资源,与国内外著名大学院校合作组建重点研发平台20余个,成立了“海外人才工作站”、“中俄科技合作联盟”等中外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发挥对俄合作地缘优势,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白俄罗斯科学院、乌克兰科学院、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科研院所、大学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此外还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西班牙、韩国、阿根廷、捷克、以色列、芬兰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合研发平台,互聘客座教授、规模化派出留学活动日趋活跃。
坚持以推进党建和组织文化建设为根本点,优化发展软环境。面向新时代,院党组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推动创新、奉献社会”的核心任务,全面实施基层党建提升工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支部“说讲谈”载体组织理论学习、讨论观摩,开展“坚定信念跟党走,双创争优建功业”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党建联系点,把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中,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建设“大科学院”的理念,打造出具有科学院特色“向上向善向阳向党”的党建文化品牌!
黑龙江省科学院将以“惟实求真、厚积搏新”的院训为价值追求,以“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为引领,承载着发扬科技事业的历史使命,不断迈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