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县谢集镇大孔楼村,孙宾、孙利兄弟俩的塑胶制品车间,一路之隔,一东一西,格外引人瞩目。
步行到车间上班或领料在家加工,目前是大孔楼村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从狭小的院落到宽敞的车间,到处都是成箱的阀门、水龙头等塑胶制品的原材料和成品。
在孙利的车间里,记者看到码放整齐的箱子上面印着外文。“这些水龙头发往青岛港,装进集装箱出口东南亚、中亚、南非、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孙利介绍,他主要生产国际贸易公司的海外订单,虽然拿出了一定的利润,但可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孙利的车间安置了40多名本村乡亲,主要从事铸塑、检测等智能化、机械化的工种;领料回家加工的有十几人,主要从事水龙头的部件手工组装。
在水龙头质量检测区域,孙利说:“整个生产线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高,工人的作业也是机械式的,将部件按要求组装即可,因此劳动强度并不大,但收入可不低,机械手月薪4500元,手工作业者按件计酬,人均月收入3500元。”
“我们企业发展了,也为乡亲们创造了财富。就像这阀门,一旦打开了,细水长流,滋润一大片土地,啥都能丰产丰收!”孙利笑着说。
与孙利相似的塑胶制品车间,大孔楼村已发展到7家,从业者达200多人,年增收1200多万元。
早些年,兄弟俩去浙江绍兴、广东厦门打工,干的就是塑胶制品机械加工的活儿。多年后,他们带着精湛的技术返乡创业,先从“小打小闹”开始,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逐渐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在出口贸易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并稳稳当当地站住了脚跟。现在,谢集镇有这样的塑胶制品企业21家,论生产规模和效益,孙利认为自己可排在第四位,而其哥哥孙宾是“老大”。
与孙利有所不同的是,马超的车间不在自己的“家里”。2200平方米的作业面积,14台铸塑成型机械占据了大半个车间,办公、接待和产品展示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空间里,扩大生产规模势在必行。马超的车间专业生产PVC球阀、PPR球阀、双活结球阀、水龙头、水表和阀门、法兰、由令、伸缩节、活接、管件等200多个塑胶制品种类,现拥有27项专利技术,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实现年总产值1000多万元。
据悉,谢集镇塑胶制品企业实现年总产值2亿元,安置群众500多名,工人年总收入3000多万元。
目前,谢集镇政府正在规划塑胶制品工业园区,将引导所有加工车间入园,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生产效益及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