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高照,暑气逼人。来到地处慈溪龙山镇的宁波海通时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眼前连片的大豆郁郁葱葱,长势旺盛,再过几天,就可以采收上市了。
基地负责人马小福拨开一丛大豆,地上露出一层白色的膜。用手轻轻一撕,白膜马上变成了碎片。“这是一种全生物降解地膜,随着时间推移,能够自行裂解、脆化,不用人工进行回收了。”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蔬菜科农艺师郭焕茹说。
今年,海通时代在20多亩大豆地里分别覆盖了4家厂家生产的不同厚度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试验和示范,从试验情况来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传统地膜回收难
鲜食大豆是海通时代每年都会种植的蔬菜品种。为了提早鲜食大豆的上市时间,基地一般采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每年4月初,大豆播种时,会在泥土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起到保温作用,促进大豆生长。
然而,塑料薄膜使用后需要人工捡拾回收。“现在人工工资高,捡拾地膜自然增加了成本支出;如果不捡拾,丢弃在田间地头的地膜,就成了一种新的污染源。”马小福说。
去年底,当慈溪市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向马小福提出,是不是考虑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时,他答应一试。
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没错。今年大豆种下一个多月后,全生物降解地膜开始分裂。到目前为止,慢的分裂了四成左右,快的已经达到八成。海通时代基地下一季种植的作物是西兰花,时间在9月上旬,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两个月,全生物降解地膜有充裕的时间去分裂。
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范雪莲告知,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以生物降解材料为主要原料、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新型薄膜。全生物降解地膜最终会自动降解为水、二氧化碳和少量有机质等产物。
对农户和经营者来说,全生物降解地膜自行分裂,破解了回收难题。
近日见到慈溪市长河镇垫桥村村民蒋军革时,他正在玉米地里干活。今年,老蒋种植的玉米第一次用上了全生物降解地膜,他给试验田块编上了号,以便观察不同厂家、不同规格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分裂情况。“全生物降解地膜效果不错,有些已经开裂了。”老蒋说。
为了对比试验效果,老蒋在其中一块玉米地铺上了传统塑料薄膜。尽管过去了一段时间,塑料薄膜仍完好无缺,而处于分裂期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揉擦后变成了碎片。蒋军革说,原来地里的农膜要花很多精力去捡拾,也捡不干净,利用旋耕机等进行机械作业时,很容易出现缠绕现象。
慈溪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蔡娜丹定期跟踪观察并记录不同厂家、不同规格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分裂情况。她表示,今年慈溪在大豆、玉米、露地瓜类上应用了全生物降解地膜,从目前来看,总体效果是好的。